|
心靈快樂即是極樂,心無煩惱即是淨土。
我們有沒有先比較過南向,新南向這些政策內容的差異在哪裡?
南向政策(英文: Southern Policy)是1990年代中華民國政府啟動的外交及經濟政策,推動台商海外投資往東南亞轉移,並意圖使用經濟力量擴張一些政治影響力,同時降低台灣對中國大陸投資的強度。第一波南向投資在1993年。1994年3月,中華民國政府通過《加強對東南亞地區經貿合作綱領》,先期包括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新加坡、越南、汶萊等七個國家,在經濟交流上得到不錯的效果。但到李登輝政府時代後期,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群聚效應大幅增強,南向政策漸漸失效;尤其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令台商撤資不少。
2010年代後,隨著中國大陸工資及經營成本上漲,台商又逐漸增加對東協國家的投資,南向政策再度受到重視。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台後,為分散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外貿依存度而再度啟動南向政策,稱為「新南向政策」。
新南向政策(英语:New Southbound Policy)為中華民國民主進步黨主席蔡英文參選2016年總統大選時主要的政策之一。 因應東協國家逐漸崛起 ,以及臺灣眾多來自東南亞姐妹及其具有文化背景的第二代母語,學歷等等政策改善,以及對東南亞小英姐妹會之承諾等因素,積極擴大與東南亞、乃至印度、澳洲各國聯繫,政府目前於官方已成立實體單位「總統府新南向政策辦公室」與資訊公開網站「新南向政策專網」,並積極創立各種教育制度和語言教育政策,吸引東南亞學生來臺就學,以創造未來雙邊人脈建立與人才流動。
雖然有學者和媒體質疑新南向政策的成效,甚至把新南向政策和一帶一路一起比較,但是蔡英文總統強調,新南向政策具有高度的包容性,並非和區域內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一帶一路」、或日本印度的「自由走廊」競爭對抗,而且是相輔相成,建立互惠互利的關係,促進經濟增長,改善人民的生活。
這是很粗略的認識比較.南向政策比較務實,目標也清楚.就是要減輕對於大陸投資及經濟上依賴,要國人前往東南亞的7個國家投資發展.并希望用經濟的力量來影響政治.
而新南向則是包山包海一直擴大到南半球南太平洋還有印度大陸,內容寫的五花八門,搞了個怪衙門"新南向辦公室"就可以飛天鑽地啦.我記得那位主任及裡面的成員前來越南訪問台商,還問台商們他們要幹些什麼?老實說根本搞不清楚自己要幹什麼?就來辦個展覽剪剪綵(這是每年辦的台灣精品展,展場就在我辦公室旁邊,今年竟然有好幾個奶茶還有吃的攤展,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很訝異讚歎奶茶現在變成台灣的代名詞).各位有沒記得這位黃姓的主任還在媒體發表說,珍珠奶茶很好賺,一天可以賺20萬台幣.果然大家一窩蜂來越南賣茶.我看那比一些開工廠的好賺太多了.一年7000萬進賬.
以前只要有人要被外派國外就會趕緊事先去學當地國的語言.所以英日語很夯.也有人學了德語法語.但是來東南亞國家就是很多人不學習當地語言.如果是第一次南向時代沒有學習,那是情有可原,因為當時的時間急迫還有師資各方面根本無法滿足.但是現在經過20年以上了,所有的不足,目前都是改善了.但是我還是看到後來派駐34歲以上的同仁其學習的意願還是低.反而只有30歲以下的比較自覺自動.
最近有一位朋友也是接近40歲,9月5日來越南工作,9月22日就回去台灣了.他抱怨公司沒有請翻譯給他,公司希望要現成可以直接作戰的員工.他說他每天都雞同鴨講,痛苦不堪.其實我是在心裡罵著他,為什麼呢?2015年他娶了一位越妻,也回到台灣跟他過月1年半,其妻子在2017年7月返回越南探望母親就不返回台灣跟老情人跑了.接著他又找了新的一位越南女友,他也來越南跟他這位女友的親友見面,住了一個月.說要結婚,不久之後又因為某些因素就告吹.我所要說的是,為什麼一句越南話都不會呢?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不談新南向這個大政策,因為無邊無際.
就談談台灣的東南亞語言教育如何?我想大家比我清楚,是政府在乎龍百姓,還是大家有沒有積極學習的動機?還有大家的動力在那?
其實是有好幾位很有熱情和實力的東南亞語老師正默默地在為台灣這群朋友貢獻著.學了之後,你們夫妻間的溝通會比較有趣,有話題,有聯繫.如果真的要到東南亞工作也才更快速地融入工作及當地生活.
|
|